简体   |    English


 
首页  |  主席致词  |  公司简介  |  人员简介  |  商业模式  |  新闻动态  |  创业回顾  |  企业文化  |  联络我们
新闻动态

文章标题: 香港打破“围城”
发布时间: 2009/02/09
发布媒体: 第一财经日报
文章作者: 胡野碧

正文内容:

香港打破“围城”
 
  有了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的地位,香港金融地位将进一步提升而不是弱化,而且两岸三地的金融也将真正盘活,届时还会有大批的海外资产管理公司来香港扎根,为香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香港旅游局在除夕之前公布的一份访港游客统计,令不少港人就“大三通”对香港经济与区域地位的影响再添焦虑。
  这份于1月22日在香港旅游局网上刊出的访港统计显示,去年12月访港的台湾旅客只有17.7万,较2007年同期骤跌了11%,而去年11月的同比跌幅只有5%。一些敏感的评论家认为,这个巨大的落差印证了香港各界对“大三通”后香港边缘化的担忧。
 
  两岸中介地位动摇之忧
 
  在去年11月初海协会会长陈云林访台之后,大陆与台湾终于实现了“三通”,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里程碑。不过对于香港而言,这也意味着它之前所特有的作为两岸物流与航空等多领域中介的地位开始动摇。去年12月的一份民意调查显示,有34%的香港市民认为,“大三通”后香港会被架空,丧失两岸中转站地位;31%的人认为,香港会流失商机,经济损失巨大;还有17%的受访者认为,香港的旅游业将受到打击。
  2008年岁末,戴德梁行亚太区主席、香港城市大学校董会主席、一国两制研究中心主席梁振英撰文公开呼吁,香港各界要积极“走位”,积极转型,化“危”为“机”。由于梁振英同时还是香港特区行政会议非官守成员召集人,因此他的呼吁表明特区政府高层已开始积极应对“大三通”之变。
  “大三通”令两岸人员交往和经贸往来可以“截弯取直”,不必再绕道香港。由此一来,台湾上海飞航时间只需82分钟,比现有航班表大大缩短,也让“两岸一日生活圈”成为现实。梁振英指出,这同时也将使香港过境旅客减少。
  香港机场管理局去年预测,每年500万人次经香港转大陆的台湾旅客,将有过五成270万人次直飞对岸,约占机场全年旅客量的11%;另外,每年经香港国际机场转运的空运货量超过28万吨,约占机场全年货运量的7%以上,而香港贸易发展局的分析指出,“大三通”后将有20%的台湾经港航空货运受影响。
  在海运方面,台湾11个港口和大陆的63个港口将直接通航,每航次可节省16到27个航行小时,可降低运输成本15%到30%。梁振英透露,按香港业界去年年中估计,“大三通”可能令香港的货柜处理量减少约5%,物流业界的损失每年约为13亿港元。香港贸发局副首席经济师邱丽萍认为,总体上“三通”会影响香港3%的贸易,涉及金额超过千亿港元。
  “大三通”还将冲击香港的投资中介地位。梁振英透露,去年大陆共批准台商投资项目近3000个,累计吸收台湾投资450多亿美元,均以香港为中介进行。
  除了直接投资,金融业务的深化交流也将给香港银行业带来一些冲击。
  去年陈云林访台的随行人员中,有10多位是内地金融业机构及国有银行的重量级领导人;而且这些人到台湾后,并没有全程跟随陈云林与台湾官员见面,而是与台湾当局对口单位直接商谈,这显示两岸相关部门正在谋划,为两岸金融机构互相“直航”做准备。
 
  大环境改善促进港台合作
 
  面对“大三通”可能给香港相关行业带来的挑战,特区政府方面正积极应对。特区政府希望,“大三通”不仅仅带来挑战,也能给香港带来商机。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则在去年10月的施政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要与台湾提升经贸交流与合作,包括成立“港台商贸合作委员会”,放宽对台湾居民的签注措施等等。
  在陈云林出访之前,陆续有党派团体、专业联盟及政府部门的官员赴台湾进行访问,除了解有关“三通”进展,同时也希望与台湾各界进一步发展关系。这些香港访问团重点访问了台湾的经济官员。同时,港商社团也拜访了具有潜在合作机会的台湾各协会代表,或是各对口专业团体。
  作为先行部门,香港贸发局则在去年12月初于台北成立了办事处,开始推动港台两地未来紧密合作,特别是在服务业,包括金融、物流、基建、房地产、科技应用和影视娱乐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在内外环境均转暖的情况下,港台关系在今年也出现了重大突破。1月7日,包括国民党中常委、台中“市长”胡志强在内的多位台湾中部地方官员访问了香港。这是香港回归以来台湾地区官员首次访港,也是台湾中部(包括台中市、台中县、彰化县、南投县)地方首脑首次联袂出访,凸显“大三通”之后港台交流的新气象。
  在胡志强到访期间,香港政制及内地事务局长林瑞麟和他宣布成立港台城市交流平台,决定在未来几个月筹办两地城市交流论坛,以助双方的经贸推广、旅游合作,并加强文化和城市管理交流。林瑞麟也不忘推销香港的融资平台,呼吁更多台资企业来香港上市融资。
  台资背景的兆丰资本(亚洲)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去年共有4家台资企业在港上市,集资总额139亿港元,占同期港股集资总额的21%。兆丰预测,“大三通”后,两岸即将就金融开放展开磋商,将使台资企业有更大自由选择上市集资及再融资地点。而香港市场以其成熟与国际化优势,将继续成为两岸企业的融资首选平台。报告预计今明两年将有10家台资企业在港上市,集资总额料达150亿港元。
  由于“大三通”尚不足半年,目前还难以验证它给香港旅游业以及港台经贸带来的商业契机,但是至少目前看来,香港的金融业将有可能直接受惠于“三通”之后所形成的良好政治环境。
 
  粤港合作将提速
 
  特区政府的第二个重要举措是进一步加强粤港合作。
  “大三通”之后,有关区域的几大经济圈将正式盘活,以台湾岛为基点,可以南达港澳为首的珠三角经济圈,中联闽浙沿海一带的海峡西岸经济圈,或北上至长三角经济圈,也可以直达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圈。随着“大三通”的开启,几个经济圈之间的竞争合作也将出现新的格局。
  在航线“截弯取直”后,两岸的人流、物流以至资金流可能进一步向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经济圈转移,这使得粤港融合更显重要。
  特区政府对粤港合作的态度正变得越来越积极。1月29日,农历新年刚过,香港政务司司长唐英年便在电台谈话中表示,希望整个珠三角区域经济能上一个新台阶,他表示,珠三角与香港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有条件及有潜质进一步放宽。
  “无论是广东、香港及澳门,在思维上都可以更开放,发挥优势互补。”他说。
  此前仅一周左右,唐刚刚宣布成立了“粤港推进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实施协调小组”,定出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策略和目标。该小组直接向广东省副省长及香港政务司司长汇报,港方由政制及内地事务局高层代表当组长,显示了港方的重视。
  特区政府设想,粤港能在金融业、服务业、基础设施和城市规划,以及创新和科技四大领域开展合作,甚至希望开展粤港澳三地共同规划,联同澳门特区政府,共同商量建立三地共同开展区域的合作机制和合作内容,推动香港与珠三角9市的交流合作。
 
  升级为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
 
  香港的几大支柱产业中受冲击最小的可能是金融业,这也是特区政府力保的重点行业。
  金融服务是香港四大经济支柱之一,占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约13%,在香港有超过17万人以此为生,占总工作人口的5%;它同时也是香港对内地企业提供的最重要服务之一,内地企业历年在香港共集资超过2000亿美元,目前内地企业市值已经占香港市场总市值55%左右。
  香港中文大学经济系主任、沪港发展研究所所长宋恩荣教授认为,“大三通”对香港金融业的影响较小,因为金融业基本上不受距离的影响,台商在长三角、环渤海湾搞企业,同样可以在香港融资。
  但为了进一步巩固金融业,特区政府仍不断借助中央有关部门的帮助,去年下半年,特区政府财经官员频频会晤内地有关官员,就是希望中央能进一步释放对香港的“利好”。事实上,中央政府在推动“大三通”的同时,也没有忘记赋予香港更多的机会,这些机会涵盖的范围远远超出了金融业。
  去年年底,中央政府一口气宣布了14项挺港措施,包括开放人民币结算与贸易支付,增加开放个人游的省市,以及在最新出台的珠三角规划纲要中,提出深化粤港澳合作,发展成为世界级大都会经济圈的新定位。
  紧接着,今年1月8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肯定了香港作为金融中心的地位,并支持粤港澳扩大合作事宜的自主协商范围。《纲要》明确支持珠三角地区企业赴港上市投资。
  香港中央政策组顾问、睿智金融集团有限公司主席胡野碧认为,尽管香港的转口贸易在“大三通”之后会受到影响,但是金融业仍能保持核心优势,因为台湾还受限于种种的政治因素,因此中央的金融政策重点仍然会以香港为主,这种现状至少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改变。
  事实上,如果香港真正成为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大三通”的短期负面影响将不会对香港发展构成障碍。因为过去绝大部分的台商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将内地的人民币换成美元,再汇至香港进行结算,其间涉及众多的户口转换,甚至还不得不动用大量的地下钱庄进行汇兑;而如果香港成为名正言顺的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这些问题将迎刃而解。
  有了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的地位,香港金融地位将进一步提升而不是弱化,而且两岸三地的金融也将真正盘活,届时还会有大批的海外资产管理公司来香港扎根,为香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目前看来,香港成为人民币境外结算中心只是时间问题。去年底香港特首曾荫权到北京述职期间透露,有信心早日争取香港成为中国的人民币结算中心,而他的言论也获得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的积极回应。
睿智金融集团 2007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OMP(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