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English


 
首页  |  主席致词  |  公司简介  |  人员简介  |  商业模式  |  新闻动态  |  创业回顾  |  企业文化  |  联络我们
新闻动态

文章标题: 香港对冲基金经理:年轻人管几十亿是天方夜谭
发布时间: 2010/03/29
发布媒体: 第一财经日报
文章作者: Clive Zhang, 张承良

正文内容:

  内地市场股指期货即将推出,对冲基金这类投资产品或许也指日可待。而在香港市场,对冲基金业已经相当发达,相当多大型的欧美对冲基金早已进驻香港。到了2002年,香港则开始有了面向散户的对冲基金,从此对冲基金放下了神秘的机构投资者的身段,走进普罗大众。

  不过,这并不改变对冲基金业竞争的激烈和残酷,要在这一行立足,绝非易事。

  塔尖上的舞者

  在香港,对冲基金经理的人数不多,因此是个颇具光环的职业,含金量也颇高。“就我在本行业的几十年经验来看,如果你是资产规模较大的对冲基金,没有至少1000万(港元)的年薪是很难找到人才的。”一家私募对冲基金的大股东萨穆杰(化名)日前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透露,“最主要原因是他们有许多职业成本。”

  他表示,在基金业内,能做到独立投资决策的人并不多,再从中选出能有较好投资业绩的就更少。“如果你还要挖人来做私募性质的基金,意味着他要面临更大风险,比如万一替你经营失败,他连返回公募基金的路都没有了,香港这行就是这么残酷。”

  “你看看这个行业的人的年龄就会知道,没有年轻人,因为太年轻客户也不会放心把钱给你管理。”萨穆杰说。他表示,很羡慕内地不少年轻的同行,仅仅做了三四年的分析师便可以转去做基金经理,掌握高达几十亿元人民币的资产。在香港,这如果不是天方夜谭,也是相当罕见的情况。

  在香港,能在对冲基金行业担任经理人的已经很少,而真正能做到业绩突出的人就更少。睿智金融集团旗下睿智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对冲基金管理人张承良博士接受本报采访时感慨地说:“可以看到,香港(对冲)基金经理人才数量和投资回报率之间还是呈金字塔形,能获得较高回报的人越来越少。”他说。

  张博士表示,香港优秀的对冲基金经理是有一些特征的。“一是他们往往有非常丰富的实战经验,起码是5年甚至20年;二是学经济学的人比重大一些;最后职业经验也相对丰富一些,有些人从事过好几种工作。”

  张承良自己也是个例子,这位1993年毕业的英国博士先后在多家大型银行从事投资业务,经历不同的投资领域,沉淀了10多年的投资经验,近几年才执掌睿智资产管理公司的睿智华海基金。

  对赌趋势:可怕的魔咒

  对冲基金经理即使高薪也一将难求,这是因为他们的工作通常“赌性”十足,需要有高超的投资技巧。

  阿仕特朗资本管理有限公司的对冲基金经理潘稷介绍说,对冲基金的高回报性主要是来自于利用杠杆来“对赌”。

  张承良博士表示,对冲基金其实只是相对比较笼统的大的概念,具体细分的话,其投资方式可以非常灵活,不仅涉及融券,还可以有沽空等其他技术手段可以应用。以他所管理的长短仓型对冲基金为例,可以用融券抛空、卖出期权等多种方式进行方向性操作。

  从香港去年的一些对冲基金表现来看,那些赌性十足、没有把握好“对冲”含义真谛的对冲基金并没有跑赢传统基金。

  潘稷说,对冲基金往往能从市场波动中获利,但在单边市场中很难盈利。他透露,去年对冲基金盈利不错,但却不如一般的传统基金。他解释:“去年是一个大升的趋势,港股涨了60%,美股、中国内地股市都涨了很多。传统基金是‘拿着不动’,买了以后不抛;但是对冲基金则受基金经理看法的影响,可能没有把握好这个上涨的势头。”

  潘稷认为,在去年这种特殊的“单边市”里,对冲基金一旦看错市,就会承担很大的风险。他表示,在去年大牛市中,有对冲基金亏20%多,原因正是因为看错市。

  “该基金在去年的2月份错误地判断第二波金融危机来了,在3月份抛空股票,结果这个时候市场还是持续上涨,让它下半年都很痛苦。”他说。

  不过今年对对冲基金来说是个好机会。“今年不是一个单边的市场,可能会有上有下,不同的形态走法都会出来,而且出现去年的升市后,今年会出现整理的趋势,市场里会有很多噪音,波幅会较大,今年属于传统的‘涨落市’,这对对冲基金经理会比较好。”潘稷认为。

  颇为有趣的是,同为对冲基金的张承良对此观点迥异。“我不这样看,对冲基金投资十分灵活,假如在单边市中,全部买好仓,通过它的杠杆效应,能放大盈利能力。”他说,“我不知道整体情况,但我看到(去年)表现最好的对冲基金,绝对是好过大盘、好过互惠基金。”

  Related相关

  严格来说,用“私募”基金来称呼这些香港的对冲基金并不科学。因为香港所有的对冲基金事实上都是对公的,都必须通过证监会的考牌,获得相关的资产管理证书,才能对外经营,而香港证监会也并不限制他们“对公”还是“对私”经营。之所以不少香港对冲基金选择内地所谓的“私募”形式,主要原因是避免与过多的散户接触。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香港的私募对冲基金不够“阳光”。潘稷说,公司必须定期向所有客户披露业绩,同时允许客户自由赎回基金。这些做法均与散户购买的基金无异。

  与那些公开集资的对冲基金不同,“私募”对冲基金需要自行关注资金来源的安全性。萨穆杰透露,曾有一家内地资产管理公司拿出近500万美元的资产希望加入,但未果。“我们要求对方提供较为详细的资料文件,包括财务报表等。”萨穆杰说。他不愿透露具体要求对方提供哪些文件,但表示,对方再也没有了回音。

  (特约记者 舒时 实习记者 李潮文)

睿智金融集团 2007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OMP(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