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English


 
首页  |  主席致词  |  公司简介  |  人员简介  |  商业模式  |  新闻动态  |  创业回顾  |  企业文化  |  联络我们
新闻动态

文章标题: 胡野碧另类投资银行家
发布时间: 2005/04/07
发布媒体: 人物周刊
文章作者: 胡野碧

正文内容:

胡野碧另类投资银行家

2005-04-07 10:05:59    来源:人物周刊
 
胡野碧们的“如鱼得水”,背后是中国经济的强力崛起   图/大食
 
  ■本刊记者  陈晓守  陈静  发自香港
  他是首批到港的海外专才,近年来事业发展顺遂。胡野碧,从教书先生走上金融之路,以及后来叱咤B股市场,自称“全属无心插柳”。一个乡间小子,是怎样成功的?
  胡野碧简历
  1963年生于湖南,湖南大学学士,荷兰皇家管理学院MBA。1991年到香港工作。曾带领新加坡发展银行成为中国业务的前十大海外券商,在B股市场持续多年排名第一,在H股市场排名前十位。
  2002年,胡野碧创立了香港第一家以中国大陆专才为主力的投资银行:博大资本国际有限公司,并出任董事会主席。
  西装革履,头发锃亮,坐商务舱,出入五星级酒店;打交道的对象,不是高官就是富商——香港中环,投资银行家们,总是十足的光鲜。
  时下正在内地和香港发售的《股色股香(Sex and Stock)》,港版书名《一个投资银行家的股市情仇录》,描写的正是这样一位融漫游者、反叛者和思考者于一身的投资银行家形象。
  书的作者之一,胡野碧,一位浸淫股市多年的专业金融人士,不仅喜欢以弄字为乐,还爱上电视抛头露面,曾为凤凰卫视主持财经档节目,因其常有出人意料之举,被人称为“另类投资银行家”。
  留学荷兰
  湖南人,经历较复杂。上大学,工作;又考研究生,然后工作,在湖南某学院教书。之后胡野碧在电视大学也教了一年的书,以至于后来客串凤凰卫视的财经节目时,他吹嘘自己曾有电视业工作的丰富经验。
  留学荷兰纯属偶然,刚好他任教的学校和荷兰的大学有人才交换的计划,他就被交换过去了,美其名曰“单位公派”——在荷兰皇家管理学院念MBA。后来胡留在了荷兰。
  那时候在荷兰留学的中国人并不多,后来因做“新义州特首”而扬名海内外的杨斌,当时也留学荷兰,但胡没见过他。
  在北京高校做演讲时,有学生问他,学工科怎么搞上了管理?胡野碧在湖南大学学的是工业电汽自动化,研究生也考了同样的专业,但没考上。当时学校有一个学管理的班,老师问他愿不愿意读,怎么不读呢?读啊!“这机会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本来学工的他,凭考试是上不了这个专业的。
  胡野碧说他后来反思,从性格上讲,管理是最适合他且应该从事的职业。
  “其实人生有很多偶然的情况,学管理,然后做金融,这些都是命运的安排。”胡不讳言幸运女神对他的眷顾。
  来到香港
  胡野碧是1990年香港“海外专才计划”的首批受益者之一。1991年1月,阿姆斯特丹的柏毅证券公司把他派往香港,开拓中国业务,七年后他成为香港正式居民。
  开始的发展并不顺利。原因是来香港太早,中国的金融市场还未对外开放,此时并无太多的机会。而且刚开始接触金融领域,很多东西胡并不很了解。
  虽然在荷兰时是做分析员,但他只是坐在家中写报告,到了香港要出去跑业务、开发市场,他并不擅长。只在这家荷兰公司香港分部呆了十个月,胡野碧就被炒了鱿鱼。
  “这对我简直是个刻骨铭心的经历,因为过去在中国没有被炒的概念。”胡野碧说,一个人孤零零地在异乡,一下子工作就没了,境况实在是糟糕。
  为了生存只有去找“饭碗”。他找到了一份做杂志的工作,在《中港经济》做编辑,这期间他还出版了两本书。但这段日子注定是彷徨、无助的。这时胡的妻子已经追随他来到香港,花花世界却收入微薄,用他的话来说,“生存状况凄惨”。
  1992年中国股票市场对外开放,国外的投资者对中国股票都大力推荐和购买。这是一波高潮,期间来港从事该行业的人都做得很成功,但此时胡野碧已然置身于证券行业之外了。再回到这个领域的时候,已是1994年。
  杂志做了一阵,胡又跳到一家中资公司,此后他又换了三家。然后是华晨汽车。在华晨时他当上了公司副总裁。再后来跳到新加坡发展银行从事金融融资,在这里一做八年。
  见证香港起起伏伏
  “作为新香港人,我觉得我倒比较具有代表性。作为一个自由的中国公民,真正见证了香港这么多年的起起伏伏,我认为我对香港的认识会有代表性。”在香港中环,皇后大道中9号租金昂贵的写字楼里,作为一家投资银行的董事会主席,挥手谈笑间,胡野碧已不复当年的仓皇。
  在香港做生意,胡野碧说时政环境或多或少都能产生影响。“但很多事情都是辩证的,因为产生了影响,中央政府又花了很多的精力来支持香港,内地很多的资金可以流入香港,我们又获得了其中的利益。很多东西都是两面的。”
  胡野碧判断香港的股票市场有越来越中国化的趋势,他形容他在香港资本市场的处境,用“如鱼得水”来描述。来香港上市的都是内地的公司,胡做的也都是中国内地的生意,一些大的金融机构聘用的都是如他一样有内地背景的人。
  “我们这些‘新香港人’正在剥夺香港在我们这个行业里面的生存空间,我们几乎垄断了香港的金融市场业务的这一块。原因很简单,做中国内地业务,同香港人、外国人比,我们的优势大多了,所以它必须聘我们这样的人才可以把生意做起来。”
  “B股之王”
  2002年初,时年39岁的胡野碧做了一项人生中最大胆的决定,与朋友创办属于中国人、为中国企业服务的投资银行。事实上,他的梦想是成为如美国家喻户晓的脱口秀主持人拉里·金一般的著名电视人。
  胡与朋友凑足数千万元,创办了博大资本,由他本人出任公司主席。有限的资本决定胡的公司短期内不可能为大公司做投资银行业务,“我的市场定位是为集资额在2亿元以下的中小企业提供投行服务”。
  因过去在新加坡发展银行从事B股发行的经历,胡认识一大批内地买卖B股的投资者,B股要赚钱不太容易,因此他们逐渐离开B股市场,把资金转入香港,买入在香港上市的中国股票,而胡可以把他推荐的上市公司股票配售给他们。
  因规模尚小,在香港的投资银行圈,胡的公司还只能为中小型企业提供服务。但在这个层次上,他的公司已经做到了前五名的位置。
  公司的雇员都是有内地背景的年轻人,因为“这样沟通起来很方便”。风趣幽默的胡野碧说因为金融机构没什么固定资产,办公室也都是租的,有点像皮包公司。事实是,金融机构在香港受到严格监管,很难拿到牌照。
  用“无拘无束”来形容胡野碧,最恰当不过。在关于他小说的一些书评里,有一篇叫《灵魂如风》的,他说那是他的写照。
  一般的银行家衣冠楚楚、道貌岸然,他却很少打领带,衣着随便,谈笑风生。他甚至认为他的最大不同就是“另类”,不按牌理出牌。
  比如做B股,刚开始时闹哄哄的,转瞬间平静下来,外国投资银行对B股市场提不起劲,做的人越来越少,他却由始至终坚持不懈,不断发表研究报告,以至于他的名字始终同B股市场联系在一起。被外界封以“B股之王”,自己也始料不及。
  香港是战场
  别人不愿意做,胡野碧却坚守其道,是否过于执著?他说,新加坡发展银行在投资银行界非外资大行,自己却需要一门专长,他认准B股市场虽不活跃,但一年中总有表现不错的时候,部分B股又长期偏低,于是将公司定位为专为B股服务,成功取得一定市场份额,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
  本来给公司取名为“同志”,取“志同道合”之意,后来还是觉得不妥,怕客户误以为“是一伙‘同志’开的”,遂作罢,更名“博大”。
  因为有过很多挫折,胡野碧很珍惜现在的成绩。至于欲望,他认为欲望越大就越不幸福。在香港这样一个经济社会,又身处金融业,心态时常会发生变化,因为“是在玩钱”,得适时调整。他的调整方式是,打网球,做俯卧撑。
  “很多人看我这样子,觉得我不像做投资银行的,倒像抢银行的。其实二者很相似,都是把钱从别人口袋里拿出来。”说话快,有时你甚至分辨不出他哪句话是认真的,调侃是他的常态。“我们这种人不需要容忍香港社会,我们都是和内地的企业打交道,很难准确地形容香港。是个战场?我喜欢这种生活方式。”
  胡野碧对香港不吝誉美之辞:香港是个很伟大的地方,它的伟大就在于它的公平。只要你有素质,你很勤奋,你就会有机会。“我很喜欢香港,它会是我永久居住的地方,但我内心觉得自己还是个在香港的内地人,自己的爱好、结交朋友什么的,都与内地有关。我到现在都没有英文名字。”
  人就短短一生,开心有助于挣钱。胡野碧对人生意义的理解:每天开心多一点,在办公室的8小时是黄金时间,这8小时开心了人生才能真正开心。现在虽然贵为老板,胡野碧觉得他是给员工打工,担心多了很多,压力大了不少。
  《股色股香》有很多对人生的思考。胡野碧认为他这代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和八十年代的人有很多不同,“这书是讲述我们这一代人的经历”。
  除了电视节目主持人,胡野碧还有一个梦想,演小品。他说中国需要高一点层次的幽默。因为我们大多数人生活得太苦闷了。
 
睿智金融集团 2007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OMP(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