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香港与内地唇齿相依。两地在经济、文化以及人才上实现了越来越大范围的互动。借助人才优势,香港和内地实现了“双赢”
20世纪90年代,胡野碧从大陆来到香港。
有着在湖南读书和工作的经历,留学荷兰,在阿姆斯特丹工作两年后的胡野碧,他眼前的香港,正值经济的腾飞和转型期。金融业、信息科技和现代服务业的兴起,让这个城市被世界拭目以待。
和他一样,一批金融、信息、科技等专业人才,在21世纪初被从内地吸引到香港。
他们成为内地与香港在经济、文化上开启更大范围融合的佐证。他们参与了香港近二十年来新的转型,之后成为香港金融、信息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里举足轻重的人物。
来到香港“如鱼得水”
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竞争加剧,“地球村”使得地区性竞争更加趋向于全球性竞争。
此时的香港正处于一个剧烈的转型期——劳动密集型转向知识型,制造业转向服务业。香港竞争优势发生变化,大量的资讯科技人才、金融人才、经验工程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出现缺口。
而此时,新兴国家已在内地掀起激烈的人才争夺战,美国、欧洲甚至新加坡等国家对内地的高才生开出相当高的条件。
胡野碧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来到香港。
“过去,有大陆背景人士是很难去香港工作的,除非是中国的某某机构把你外派到香港工作,除此之外,像一般的专业人士要完全自由地应聘到香港工作,政策上是不允许的。但从1990年开始,香港与大陆政府开始‘开了道口子’。”
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进一步加大了开放度,内地经济和香港经济的连带性日益增强。粤港两地在文化、人才方面开启了更大范围的融合。
胡野碧成为第一批到香港的专业人才。“当时要进入香港,需要你在海外待满两年以上,同时需要香港的公司聘用你。你需要向香港移民局提出申请,综合考量你的学历和背景经历。”
由于文化背景相近、人力资源丰富、地缘近,内地的专业人才更容易融入香港的经济和文化当中,另一方面,大量的专业人才也弥补和满足了香港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
“香港在转型,在那样一个恰如其分的时间和空间点,我来到香港。我们了解内地、又有着海外留学和工作经历,同时来到香港又有一种主人翁的身份。这对我们这种背景的专业人来说,就像到了一个如鱼得水的环境,能充分把我们的优势发挥出来。”胡野碧说。
这批有着中国大陆背景、同时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专业人才,成为最早期前往香港的人才。不久后,一项正式的人才输入计划开启了香港与内地之间更大程度上的人才互动。
香港与内地唇齿相依
2001年6月,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正式启动“输入内地专业人才计划”。这条新闻在报纸、电视等媒体上铺天盖地地传播,更如一阵旋风吹向内地。
香港及内地的人才公司对此迅速做出反应。2001年7月,当时香港知名的人才招聘公司熊猫贤才集团和国家人事部、广州市政府合办的“中国南方人才市场”共同在广州举办了“首届赴港专才招聘会”。
在这场招聘会上,针对香港当时最缺的从事资讯科技、金融服务类的专业人才,他们邀请了近百家需要这两项专才的驻港外资企业、跨国公司和香港本土企业参加这次招聘会,广泛与内地人才接触。
实际上,香港启动的“内地专才输入计划”是一个工作计划,为解决香港专业人才缺乏的现实问题,注重申请人的工作经验。通过“专才计划”赴港前必须获得香港雇主聘用。由于没有配额限制,“专才计划”受到了热烈欢迎,每年的申请量高达万宗,成功率也达到了80%,金融服务、学术研究、信息科技等行业领域的专业人才,备受青睐。
“专才计划”的启动,也开启了内地和香港两地人才的良性互动。
2006年,香港启动面向全世界的“优秀人才入境计划”。任何人只要符合资格、能够通过“综合计分制”或“成就计分制”任何一种评核,便能获得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证(香港绿卡)。
钢琴家郎朗、李云迪,中国体操队奥运冠军李小双、前中国羽毛球队队员周蜜、奥运冠军刘璇,演员周迅、汤唯……内地多位演艺明星、体育明星,以及商贸、信息科技等领域的专家学者,通过这个计划落户香港,成为香港永久性居民。
这项“优才计划”更加注重申请人的背景,每年设1000个配额,因此年成功率徘徊在15%左右。它有一套清晰的评分标准,更适合有意赴港工作及定居的高技术人才或优秀人才。
在“英雄不问出处”的香港,优秀人才的入境,大大提升了香港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对香港来说,提升国际竞争力,需要大量专业人才满足经济转型的需求,同时,要实现把握中国加入世贸的商机,需要大批熟悉内地情况、文化背景的高学历人才。对内地而言,大量金融、证券、保险业的高级人士,在香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今后可能会把资金、项目、经验技术带到内地发展,让中国企业与国际接轨。
香港与内地已唇齿相依。两地在经济、文化以及人才上实现了越来越大范围的互动。香港的繁荣和稳定会带动内地经济的发展,借助人才优势,香港和内地实现了“双赢”。
统筹 | 黄琪晨;
文 | 《文史博览·人物》 记者 黄璐
转载注明:“力量湖南”(lilianghunan)微信公众号